“还有3天时间,13号机位完成导管架群桩沉桩,然后秦航工2300起锚拖航避风,时间来得及。”这是2023年3月23日,驻船工程师杨泽在施工船舶秦航工2300上作出的判断。
作为中广核惠州港口二海上风电项目开工的首个海上作业,在施工窗口期紧张、项目需要年底全容量并网的背景下,13号风机位顺利完成沉桩,无疑为75万千瓦的海上风电项目建设注入极大的信心和动力,意义非凡。
在经过船舶动力系统安全检查、船舶起重系统安全检查、导管架定位平台卸船、沉桩液压锤组拼、导管架定位平台组装、导管架定位平台就位等近8天的施工准备及检查后,杨泽长舒一口气,“船长,可以通知运输船进点了。”于是,对讲机里有条不紊的响起了船长的操作指令:“导管架定位平台就位完成,船舶绞锚远离,通知运输船就位”。
一个小时后,现场施工来到沉桩工作前的最后一道质量验收工序:钢管桩进场验收。
踏上运输船那一刹,杨泽心中既兴奋又忐忑。兴奋的是一切顺利,晚上即可开始翻桩沉桩;忐忑的则是“一切”能否顺利还未可知。然而“万事开头难”的定律似乎百试不爽,验收过程中,四根钢管桩椭圆度超标,最大直径超过设计要求30mm。
图纸复核、制造文件复核、检测人员资质复核、检测仪器标定复核,杨泽连夜组织施工单位开始了各项怀疑因素排除,为的只是能够抓住仅剩的3天窗口期。
当一系列嫌疑因素被排除后,时间已经来到3月24日中午,此时仅剩的只有一条:钢管桩变形导致椭圆度超标。
然而钢管变形是可恢复的弹性变形还是永久性的塑性变形未知。
现场该如何决断?剩余的两天半时间还够一个机位的沉桩作业施工,如果赌一把,钢管桩如果是弹性变形的话,施工能顺利完成,带着荣耀上岸,获得满堂喝彩。相反,项目开工“出师不利”,给项目建设染上阴霾。
何去何从?杨泽望着随波起伏的运输船陷入了沉思。
“如果是塑性变形,钢管桩超标直径不可恢复,插桩时,其能否穿过最大间隙仅有30mm的定位平台钢护筒?”
“如果钢管桩无法穿过定位平台钢护筒,在不能回放至运输船的情况下,秦航工2300拎着长81米、重376吨的钢管桩避风是否安全?”
“如果是塑性变形,钢管桩椭圆度将会永久性超标,其承载力能否满足要求?”
杨泽的思路逐渐清晰,发热的头脑也逐渐恢复冷静。工程建设从来不是赌出来的,如果没有对安全质量的敬畏之心,留给“赌徒”的将是无穷无尽“泪满巾”。
“此次窗口停止施工,问题全部清楚后再接着沉桩”,对讲机中杨泽果断下达了现场管理指令。
于是,船舶回到了锚地,设计院展开了校核,预制厂开始了调查,钢管桩进行了实验。经过一系列研究分析后,钢管桩椭圆度超标的原因得以确定,并增加防变形支撑等措施。4月17日,13号风机位于顺利完成沉桩施工,为椭圆度超标问题划上圆满的句号。
首个机位的沉桩施工延迟24天,对于窗口稍纵即逝的海上风电建设,有人说太不值了。但是,这24天,换来的是安全质量意识的整体提升是对后续安全风险的有效预防,树立正确业绩观,他不值吗?或许,我们可以从杨泽的话语中找到答案:“看似是质量问题,但却处处导向安全结果,安全、质量二者缺一不可。慢就是快,严肃的态度,谨慎的决策,是对项目建设最大的贡献!”
安全、质量从来不是相对孤立的存在,前者外化于形,后者内秀于心,相辅相成,贯穿工程始终,为建设服务。用实际行动践行基本原则,才能知进退,善始终,建设出“信得过”的好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