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鲁迅先生的一句经典语录,用来形容海上风电分公司工程师刘洋的工作历程,简直太合适了。
“海风有需求,核电项目的经验可以借鉴,海风培训课程开发这份工作,刘洋牵头。”当会议达成共识,再困难也要挑起来。海上风电项目部初创时,很多事情都需要摸着石头过河,未知的问题往往比困难更让人难以解决。
“不知道就多试试嘛,抓住我们的需求,总会做出来的。”没有现成经验,他只能牢牢抓住海上风电业务的实际需求,收集多个项目的建设经验,硬着头皮组织海上风电课程开发。
从科普类型的介绍,深入到风机基础、风机大部件、海缆的具体施工过程管理;从风电场前期设计选址,到项目结束的各个节点,海上风电项目的建设融入到了一份份材料和课件当中,清晰详尽的呈现在我们面前。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项目大团队的支持与帮助下,他带领团队从无到有开发出涉及八个领域的二十门海上风电培训课程,为海风新员工培养做好了准备。
路不好走,那就踏实脚步,一点点往前
海上升压站是海上风电项目的“心脏”,它汇集风机发出的电能,升压后送出。惠州港口二项目的海上升压站总容量达到750MW,重量达4700余吨,为集团海风项目之最。
作为前期牵头人,面对困难的局面,紧凑的计划,刘洋也不由得皱起了眉头。“按目前进度,如果按以往模式继续干肯定无法按时完成任务,得再想想其他办法。”于是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他与多方单位进行反复沟通协商,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想法:即推动外部设计单位和制造单位各自搭建三维模型、开展平行设计。
▲刘洋在海上升压站吊装作业现场
“路都已经找出来了,还能走不下去?”面对合作单位的不断抱怨,刘洋放下这句话便开始工作,他来来回回牵头组织了25轮设计专项会,通过“分层、分房间设计”和“少量、高频次对接”的方式开展联动,一点一点推动设计对接和碰撞检查,最终在2023年1月实现点火开工,并在8月份顺利实现海上升压站吊装就位。
如果前方是汪洋大海,那就造一条坚固的船
由于惠州港口二项目混合配置了3种不同容量的大风机(8.5MW、12MW和14MW),其设备尺寸、重量和吊装要求远超集团内2023年以前海上风电项目4-8MW的风机,以往使用的安装船都无法满足本项目风机的吊装要求。项目建设初期,面临无船可用的问题。
有活干却干不了,这让大家都陷入紧张的氛围。“有问题就有办法,淡定淡定。”刘洋看似沉稳的说出了这句话,但无数次匆忙赶去开会的步伐,无数次电话铃声的响起,让大家心里明白他也和其他人一样焦急万分,“没船不能成为结果,它只能是原因。”
把握住问题导向,那就只想怎么解决问题。多次的风机安装沙盘推演,他熟悉了大兆瓦风机安装流程并分析清楚了过程风险,什么样的船满足吊装要求,什么样的船符合安全标准,船坞里有哪些新船和升级船能用在这个项目,这些信息就这样一点点被他挖掘了出来。
首台风机吊装蓄势待发,面对十分紧张的工作环境,他还是保持着细致谨慎的工作态度,真正把淡定融入在整个工作过程中。为确保关键施工技术装备在安全性上符合要求,坚决否决了一艘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风机安装船进场,将安全放在第一位就像烙印一样刻在他的工作处事中。
之后协调七艘2023年新下水的风机安装船和两艘2023年升级改造后的风机安装船进场施工,克服了“新船、新人、新机型”的挑战,最终在2023年11月底安全、高效地完成全部风机安装工作,并顺利在截止日期前实现了风机全容量并网。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他工程路上的酸甜苦辣,一定是汪国真《热爱生命》里的一段: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NEW网热评】开发海上风电课程,推动外部设计单位和制作单位各自搭建三维模型,开展平行设计......在艰苦的多担子面前,刘洋始终保持不记得失、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把解决工程中艰涩的问题作为体现他责任担当的试金石和磨刀石